更新时间:2025-07-28
《最美中轴线》特别直播踏入先农坛,于古建群落间开启一场文化溯源之行。红墙绿瓦间,历史与现实交织,古建砖石静静矗立,生动的讲解声又将这些尘封的故事一一唤醒,让北京中轴线承载的农耕传统、礼制规范与建筑美学逐渐铺陈开来,呈现出人与自然、传统与当下的深刻关联。
罗一舟与兰天奇漫步在先农坛的红墙绿瓦之中。罗一舟作为曾到访过此地的 “熟客”,时不时就古建细节分享自己的感悟,言语里满是对这里的熟悉与珍视;兰天奇虽是首次深入探秘,却怀揣着对历史的好奇,认真倾听讲解,两人因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产生共鸣。
首站抵达观耕台,这座由汉白玉筑成的高台规制严整。它是古代帝王亲耕时登高观耕的地方,从这里能清晰看到 “一亩三分地” 的耕作场景。观耕台的台基栏杆雕刻极为精美,层次分明。其上刻有缠枝莲花纹,线条流畅,寓意着步步生莲,寄托了美好的祈愿;还有独特的龙缠草纹饰,这一纹饰是皇家祭祀农神场所的特有纹饰,为观耕台增添了别样的韵味。
紧邻观耕台的 “一亩三分地”,是亲耕礼的核心实践区域 。在明清时期,每年春季,皇帝祭祀过先农神后,会在此举行亲耕耤田礼,亲自下地耕种,以此为臣民作出表率。如今夏日,田垄间青苗初露,纤细的茎秆努力向上生长,顶着嫩绿的新叶,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
踏入拜殿,其穹顶的盘龙藻井吸引了众人目光 。藻井设计精美,层层叠叠,向上汇聚,工艺精湛。殿内的古建模型展陈宛如一部立体的建筑文明简史。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半地穴模型完整见证了人类从顺应自然的穴居求生,到主动创造宜居空间、追求建筑美学的文明跨越。
走进太岁殿,最为震撼的当属“天宫藻井”,是我国明代现存藻井中的精品。藻井之上,星宿雕刻精准对应天文星图,北极星居于中央,苍龙七宿的脉络与现代星座一一呼应,每一处纹路都暗藏 “观星知时、依时务农” 的古老智慧。殿中陈列的沙盘展现的是1949年时的北京城风貌,同样意义非凡。沙盘中,北京中轴线的完整格局清晰呈现,从永定门城楼到钟鼓楼,各个建筑、街道的布局一目了然,生动直观地展现了中轴线的空间秩序以及背后深厚的历史脉络。
这场先农坛之旅,从红墙绿瓦的视觉印记到天宫藻井的璀璨,从观耕台的规制到田垄青苗的生机,处处彰显中轴线文化的厚重底蕴。古建中藏着的礼制密码,是文明秩序的传承;色彩里凝结的象征意义,是农耕理念的外化;展陈中延续的智慧,是古今对话的桥梁。北京中轴线从来不是冰冷的建筑线条,而是流淌着生命与智慧的文化长河,连接着古代的重农传统与当代的文化自信,串联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美中轴线》始终聚焦北京中轴线上文化的生动流转,这份文化从不止停留在恢弘建筑的轮廓里,更藏在红墙绿瓦的细节中、代代相传的历史脉络里。这既是节目 “让文化走出时光尘埃、融入当下生活” 理念的延伸,也是 “北京时间” APP 用新媒体活力激活历史的实践,将荧屏上的文化探寻转化为即时可感的沉浸体验,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在线上感知历史的底蕴与文化的脉动。凭借流畅的镜头打破时空阻隔,以年轻化表达消弭文化距离,直播让北京中轴线的传统智慧、历史底蕴与人文价值自然走进日常。这种创新传播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靠近传统,成为文脉传承的新鲜血液。未来,两者也将继续携手解锁北京中轴线上的文化密码,让更多人在指尖流转间触摸历史的温度,让中轴线的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的传播中持续流淌、生生不息。